北方工業推動“一帶一路”農業合作,助力老撾減少貧困 |
||||
|
||||
第二屆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影響持續發酵。5月10日《人民日報》中央廚房發布了《中老農業合作助力老撾減少貧困》報道,對北方公司通過老撾農業灌溉項目,助力老撾減少貧困進行了全面報道。 從首都萬象向東南行駛400多公里后,記者來到老撾中南部省份甘蒙省,汽車駛下13號公路后,拐入一個名叫農平的村莊。村子不小,上百戶民居散落在路兩旁,不少高腳屋下曬著一堆堆的稻谷。 5月是老撾的熱季,稻谷收割完畢,大片土地在烈日照耀下似乎要冒出煙來,幾頭耕牛懶洋洋地喘著粗氣。農平村的卓坎大爺正在用拖拉機犁地,肥沃的土地被翻出來,像翻滾的波浪。卓坎說:“雨季很快到了,把田犁好,雨水來了就可以插秧。要是不下雨,也不用愁,灌溉渠就在稻田旁,隨時可以取水?!?nbsp; ”旱季稻谷產量比雨季高?”看著零時差工作室記者疑惑的眼神,村民們搶著回答說:“雨季每公頃收獲4噸,旱季達到5噸,因為永拉瑪縣有穩定充足的灌溉。而雨季雨水時多時少,不利于水稻生長。稻谷產量提高,真得感謝中國公司修建的灌溉系統?!?/p> 村民們感謝的灌溉渠,是南騰二號電站尾水三號閘門灌溉項目,老撾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中的重點民生項目之一。項目位于甘蒙省永瑪拉縣,是謝邦非-謝邦亨流域防洪、抗旱和灌溉工程項目一期,利用中方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實施,由北方國際公司承建,包括主、干、支三級渠系和排水渠,全長約101公里,灌溉面積2800多公頃,2015年建成后極大改善了灌溉區人民的生活條件、提高糧食產量并降低洪澇災害影響。 農平村農民卓坎在稻田中犁地,準備水稻插秧。零時差工作室記者孫廣勇攝 謝邦非河是湄公河一級支流,流域面積9470平方公里,土地肥沃、水利資源豐富,是老撾中部的重要糧食產區,有超過10萬公頃的平原可用于發展農業生產。多年來,沿河陸續修建了一些小型灌溉和防洪工程,但灌溉與防洪能力較低,下游農田和村莊經常受到干旱和洪水威脅。 老撾農民對灌溉項目豎起大拇指,感謝中國的幫助。零時差工作室記者孫廣勇攝 正在田里犁地的卓坎告訴零時差工作室記者,農平村主要以水稻種植為生,每年種兩季:分別在1月至4月和6月至11月,此外還有木薯、蔬菜、水果等?!拔壹矣?公頃稻田,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。十多年前大旱,河水減少、井水更打不上來,稻谷收成只有往年的一半??粗珊档牡咎镎媸侵?,但毫無辦法。有了灌溉系統后,干農活輕松多了、很放心,隨時都可以取水?!弊靠仓钢咎锢锏臏锨嬖V零時差工作室記者。 三號閘門灌溉項目的灌溉渠長達101公里。零時差工作室記者孫廣勇攝 老撾農林部灌溉局負責該項目官員佩薩孔說,謝邦非河兩岸人口稠密,土地肥沃,適宜種植水稻及其他熱帶作物,水稻種植可達到一年兩熟甚至三熟。但旱季和雨季水量相差很大,以前旱季僅8%的耕地可以進行灌溉。在南騰二號電站尾水引入謝邦非河后,旱季流量增加,為兩岸發展灌溉提供了水量保證,可提供約10萬公頃農田灌溉用水。該項目顯著增加糧食產量,提高居民經濟收入,減少貧困。(人民日報中央廚房·零時差工作室出品) |
[打印] [關閉] |
上一篇: 下一篇: |